北京顾尔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志平
烂尾楼维权破冰:一纸判决背后的法治温度与行业启示
撰稿人:黄凤鸣: 在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波动不断、部分开发商深陷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个体购房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近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恒大房地产项目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作出判决,裁定原告在房屋逾期交付期间中止向中国银行怀化市鹤城支行偿还贷款本金,并停止计算相应期间的利息、罚息和复利。此案不仅是全国首例烂尾楼业主胜诉案件,更对类似案件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法律示范意义!
案件回溯:从“购房梦碎”到司法破局
2019年,唐丽君与恒大旗下公司签订购房合同,并通过中国银行办理44万元按揭贷款。合同约定2022年底交房,但随着2021年恒大债务危机爆发,项目陷入停工。至2022年,楼盘仅完成部分施工,交付遥遥无期。唐丽君在持续还贷两年后,迫于“钱房两空”的压力,于2022年7月停止还款,并于2024年提起诉讼,要求中止还贷并追究银行责任。
庭审中,银行以“合同相对性”为由抗辩,强调自身已依约放贷,购房者违约与己无关。然而,法院突破传统裁判思路,援引《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情势变更”原则,指出恒大债务危机导致项目烂尾属于“无法预见的重大变化”,继续履约对购房者显失公平。最终,法院判决支持原告在2022年12月至2024年3月期间中止还贷,银行需暂停计息。
社会效应:为“保交楼”注入司法动能
近年来,随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陷入债务危机,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烂尾楼项目,购房者面临“房财两空”的困境。许多购房者在支付了首付款并背负巨额贷款后,却因项目停工无法按时收房,同时还要继续偿还贷款,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此案的判决为类似情况下的购房者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参考。法院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公平原则,认定在开发商因资金问题导致项目停工、房屋无法按时交付的情况下,购房者有权中止还贷。这一判决不仅保护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也为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业主提供了维权的法律依据,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近年来,全国烂尾楼项目涉及数百万家庭,购房者既要承受收房无望的焦虑,又面临征信受损的风险。此案判决传递出明确信号——当开发商陷入系统性危机时,法律应成为购房者的“安全网”。
隐形的推手:专业力量护航公平
该案胜诉的背后,离不开法律专业人士的深度参与。北京顾尔律师事务所的陈志平律师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法律条文和事实依据,为唐丽君争取到了中止还贷的权益。原告代理团队通过精准梳理案件脉络,将监管部门调查结论与《民法典》新规有机结合,成功驳斥了银行“无过错”主张。庭审中,律师以“贷款发放违规性”和“资金监管漏洞”为切入点,揭示了金融机构在风险防控中的责任缺位,为法院采纳“合同联立”观点提供了关键支撑,其对行业监管动态的敏锐洞察,以及对司法裁判趋势的精准预判,成为打破僵局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法律为购房者撑腰,专业律师助力维权
房地产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而烂尾楼,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遗留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大众们的信心。北京顾尔律师事务所陈志平律师的成功案例,不仅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也为广大购房者提供了信心。在面对类似困境时,购房者应积极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而专业的律师团队将成为他们最有力的后盾。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更多的司法判例能够像唐丽君案一样,既守护公平,又照亮前行之路。